實際面試,不過是創造一個觀察求職者的機會。因為,真正好的公司,不缺一流學經歷的人才前來應徵,缺的是擁有一流工作態度的人才。
面試過程中,與面試官的實際互動固然重要,但你知道嗎,面試官其實更重視求職者在等待面試(面試前)與面試結束後的態度和行為舉止,也就是那些沒有正式出現在面試場合的潛在面試考。
面試前/從「履歷」傳達工作態度與工作經驗
真正的面試,其實從篩選履歷開始。
履歷是一個人展現求職誠意的最好敲門磚。在面試官還沒看到求職者本人時,靠的就是履歷。一流學校畢業,在學成績好,外語能力佳,證照資格多固然能加分。不過,如今好職缺難找,競爭尤其激烈。
履歷上除了交代自己的學經歷,最好在自傳裡,多多說明自己的工作態度與工作經驗(如果有和應徵工作相關的,請務必詳細說明)。沒有打工經驗的,可以試著從努力完成學校報告或社團活動的幹勁和自己是如何勇於負責、面對挑戰的角度切入,介紹自己。
自傳不是告白自己的家庭背景與弟兄姐妹,也不是炫耀自己的在學成績或聯考成就,而是集中聚焦在自己從小到大能夠證明你工作態度與學習能力的部份。記得多以說故事的方法傳達,而不是堆砌形容詞告訴面試官你有多麼行。
面試中/觀察求職者舉止態度,是否符合職場規範
多半社會新鮮人不了解的是,面試其實從公司打電話通知你面試時間時,就已經開始了。通知者會觀察求職者的電話禮儀和應對進退的口吻。
求職者到公司報到時,面試官也會交代總機、接待等一些公司裡低階的職員,或親自在旁假裝路人,記錄前來求職者的應對進退態度。
舉例來說,對總機說話的態度、口吻,會不會過於傲慢、輕佻?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當年研究所畢業去應徵一家大型連鎖通路,由於主試者太忙,約在公司同仁都下班的星期六下午。而且後來我才知道,實際負責面試的,是公司最高管理階層。除此之外,複試我的經理(公司安排我去的單位),竟然就是一開始幫我開門的小姐。我想,如果那時我對開門的小姐不夠禮貌,大概就別想得到工作了吧?!
報到後、面試前,求職者往往會被集中在一個房間裡,或施以問卷測驗,或者要求等待面試。這時,面試官也會透過監視錄影器或其他方法,觀察求職者筆試情況、等待時的舉止儀態,以及與其他求職者的互動……等,這些全都會被納入評分範圍。
還有,負責主問的口試考官,不一定是錄用的決策者,默默的坐在角落,不發一語,偶爾追問兩三句的面試官,往往才是。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曾說,他自己最愛觀察求職者的舉手投足。口試的重心也不盡然是面試官所問的問題,而是回答問題時的態度、用字遣詞(從中看出其口條、思考與組織能力),身體的擺放,起身與落座,禮貌等小細節。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透過口語傳達給對方的資訊只佔7%,其他93%都要靠身體語言。面試官在第一次看見求職者,對求職者缺乏基本認識的情況下,其實對於求職者所回答的東西,多半採保留態度,考官更關心的是求職者的舉止態度,是否符合職場規範。
面試後/主動寫信給面試官表達感謝之意
面試完畢,許多求職者就忘了曾經上門求職這件事,或傻傻地回家等通知,非常被動。然而,面試官其實還會用一個小地方來測試求職者,那就是求職者結束面試後,是否會來電詢問錄取事宜,或者寫信給面試官,感謝公司給他面試機會,並在信中總結面試過程中自己的收穫,對於公司的理解,最後再多一點的回答面試時自己覺得沒說完的話。
求職者寫信給面試官表達感謝之意,有時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錄取的關鍵之一,特別是當求職者中有兩三個能力與資質都不相上下時。
懂得向公司與面試官表達感謝的人,代表他比較看重這份工作,願意比別人多付出一些心力來關心這件事情。此外,細膩的人際手腕對於工作與職場合諧,肯定也較有幫助。
公司面試員工,在意的其實不只是學經歷或語言能力,而是一個人對於這份工作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否積極爭取,是否擁有熱忱,願不願意全力以赴。面試雖是考試,卻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限於考官對你口試時才能回答。
願意積極爭取工作的人,從面試開始到結束,甚至結束之後,都一定會不斷的用各種方法向面試官表示其心意,而不是乖乖的遵守公司所設定的面試求職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