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項計畫名稱:D4推廣「食安」與「食農」教育向下紮根
活動名稱:小小農夫成長營
活動日期:105年7月13日~105年7月14日
活動時間:7:00~18:20
執行重點及具體作法:
1.活動目的:
讓孩子能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
引導孩子對農業生產者有更豐富、立體的認識及生態環境教育。
聯繫孩子對土地的熱情與關懷,親自下田學習農夫精神,並且傳承嘉義大學自然農法學園的精神-『感恩、尊重、友善大地』
2.活動議程:
7/13(三) |
7/14(四) |
07:00~07:30 |
報到(溫室) |
07:00~07:30 |
報到(管理學院B棟) |
07:30~07:45 |
破冰:自我介紹 |
07:30~07:45 |
小組時間 |
07:45~08:00 |
分組:小組時間 |
07:45~08:50 |
愛玉DIY |
08:00~10:30 |
快樂小農夫
(育苗、定植、採收) |
08:50~09:00 |
下課時間~ |
10:30~11:00 |
清洗、返回教室 |
09:00~09:30 |
產地到餐桌
(食品安全、健康衛生) |
11:00~11:45 |
認識蔬菜 |
09:30~11:30 |
產地到餐桌(選、煮、吃) |
11:45~12:30 |
生態知多少 |
11:30~12:10 |
享用午餐 |
12:30~ |
歸赴 |
12:10~12:40 |
清洗餐廚具 |
|
12:40~13:30 |
午休時間 |
13:30~14:10 |
生活中的農業(糧食問題) |
14:10~14:20 |
下課時間~ |
14:20~15:00 |
認識自然農法 |
15:00~15:10 |
下課時間~ |
15:10~17:20 |
電影欣賞(木村爺爺的蘋果樹) |
17:20~17:30 |
下課時間 |
17:30~18:20 |
問題討論、心得分享 |
執行成果:
經執行重點之目的施行後,獲得下列結論:
1.學童對於日常所食用食物,無清楚了解且缺乏相關知識,透過本次活動中「產地到餐桌(食品安全、健康衛生)」說明市面上對於食品標示、營養標示,比較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差異性,如:包裝、標章、價格、食物里程等等。使孩童了解與反思兩者利弊性,供學員自由延伸學習,並在課後回到家中傳達各項資訊及差異性,此外給予學童自己煮菜與製作愛玉的實務經驗,從食材選擇、烹煮、試吃、用餐。讓學童了解家中爸媽的辛苦,而能在課餘時間一同協助家事。
2.藉由「生態之多少、生活中的農業」兩課程,教育學童為何需要友善土地,並以生活中實例說明,如生態指標性中的螢火蟲及紫斑蝶說明其重要性與友善土地,且以近年逐漸受到討論的「台南官田水雉保護區、老鷹與紅豆農」以生物放大性作為主軸,連結至食物鏈等方面相關知識,反思為何需要友善大地,及友善大地的好處。以及透過生活中的農業作為切入點,從生活中常見案例說明與破除迷思。
3.學童對於田間事物鮮少體驗與了解生產鏈的各項步驟及原因,透過「快樂小農夫、認識蔬菜」使孩童有更多的認識,並透過親自操作,能夠對於完整生產流程及田間管理更清楚瞭解,達成小小農夫的使命。更引用國外知名案例說明,告訴孩童自然農法的概念,說明木村爺爺成功的方法,也在影片中提到與傳統慣行農法的差異與大眾的觀念乃至於傳統農友們。並且在最後傳達嘉義大學自然農法學園的精神-『感恩、尊重、友善大地』。
 |
 |
使用穴盤育苗
|
生態池水質淨化介紹
|
 |
 |
透過團康遊戲破除迷思 |
學童自行烹煮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