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101學年度第2學期教學大綱

課程代碼10123740038上課學制大學部
課程名稱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 Visual Culture & Art Education授課教師 (師資來源)劉豐榮(藝術系)
學分(時數)2.0 (2.0)上課班級藝術系3年甲班
先修科目必選修別選修
上課地點新藝樓 B04-201 授課語言國語
證照關係晤談時間星期1第7節~第8節, 地點:L204 星期5第7節~第8節, 地點:L204
教師信箱fjliu@mail.ncyu.edu.tw備 註
一、系所教育目標:
本學系著重藉由有效之課程與教學,增進學生之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之能力,同時強調傳統藝術媒材與電腦科技藝術之均衡,以及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之統整。未來本系將加強藝術教育、視覺藝術及數位藝術與設計之研究與推廣,同時積極籌設設計藝術中心之成立。
二、核心能力關聯性
1.深化學生視覺藝術理論之基礎能力關聯性最強
2.提升學生中西美術史之基本知能關聯性稍強
3.加強學生中西繪畫之表現能力關聯性稍弱
4.拓展學生版畫及立體造型之實做能力關聯性稍弱
5.培養學生數位藝術及設計之創作能力關聯性稍弱
6.增進學生視覺藝術教育素養之提昇關聯性最強
7.增進學生藝術與視覺文化之理論基礎關聯性最強
8.培養學生藝術行政之專業知能關聯性中等
三、本學科內容概述:
本學科主要在引導具藝術理論與創作基礎能力之大學生,理解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之相關理論,且基於這些理論,應用其相關概念於進行視覺文化之個案研究、視覺文化藝術課程設計、以及視覺文化與藝術創作之整合研究中。除了共同之探討範疇外,此學科亦強調依學生學術興趣與方向而指導進行其個人之研究。
四、本學科教學內容大綱:
本學科教學內容包括:(一)視覺文化之意義,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發展背景、(二)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教學觀點、(三)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實務與學院藝術教育課程、(四)對台灣之學校與學院藝術教育之意涵、(五)視覺文化之研究方法與當代面向、(六)當代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思潮、(七)視覺文化統整課程、(八)應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進行相關研究,包括個案研究、課程設計以及視覺文化與藝術創作之整合研究。
五、本學科學習目標:
一、理解視覺文化之意義,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發展背景。 二、認識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教學觀點。 三、理解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實務與學院藝術教育課程。 四、理解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台灣之學校與學院藝術教育之意涵。 五、理解視覺文化之研究方法與當代面向。 六、理解當代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思潮。 七、理解視覺文化統整課程。 八、應用理論進行視覺文化之個案研究。 九、應用理論進行視覺文化藝術課程設計。 十、應用理論進行視覺文化與藝術創作之整合研究。
六、教學進度:
日期主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第01週
02/20
導論本科目之內容與要求, 視覺文化之意義,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發展背景講授、討論。
第02週
02/27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教學觀點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基本觀點,與視覺文化藝術教學觀點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03週
03/06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實務與學院藝術教育課程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實務視覺,與文化研究之學院藝術教育課程發展實例之描述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04週
03/13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台灣之學校與學院藝術教育之意涵整合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優點,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可能限制與補足之道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05週
03/20
解讀視覺文化視覺文化涉及之主要概念:緣起、意義、範疇、辯證、視覺與視覺性、文化、影像的力量、觀看的意義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06週
03/27
視覺化方式各種視覺化之媒介:繪畫、攝影、影片、電視、電腦與數位科技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07週
04/03
視覺文化之研究方法各種當代相關理論與視覺文化研究:馬克斯主義、精神分析理論、女性主義、符號學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08週
04/10
視覺文化的當代面向三大主要面向:消費性、後殖民、全球化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09週
04/17
藝術教育思潮之演變西方與我國藝術教育之社會機制與思潮,現代與後現代藝術教育觀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0週
04/24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思潮、課程建構理論、教學理論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1週
05/01
視覺文化統整課程視覺文化統整課程意義、範疇、原則、意涵、批評與省思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2週
05/08
視覺文化之個案研究應用視覺文化理論與相關概念,進行傳統或當代視覺文化之個案研究作業/習題演練、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3週
05/15
視覺文化之個案研究應用視覺文化理論與相關概念,進行國內或國外視覺文化之個案研究作業/習題演練、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4週
05/22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課程設計應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與相關概念,進行國小藝術課程設計作業/習題演練、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5週
05/29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課程設計應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與相關概念,進行國、高中藝術課程設計作業/習題演練、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6週
06/05
學院視覺文化與藝術創作之整合研究應用學院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與相關概念,進行藝術創作之學科整合研究作業/習題演練、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7週
06/12
學院視覺文化與藝術創作之整合研究應用學院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與相關概念,進行藝術創作之學科整合研究作業/習題演練、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第18週
06/19
學院視覺文化與藝術創作之整合研究應用學院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與相關概念,進行藝術創作之學科整合研究作業/習題演練、口頭報告、講授、討論。
七、課程要求:
修習本課程前最好先修習視覺藝術概論或術科基礎課程,本課程要求研讀課堂講義與參考書目,且須依課程進度之內容,自行蒐集相關文獻與資料以探討,除平時出席、參與討論情形列入評量外,同學需進行分組專題探討(列舉各人負責部分),且以口頭報告(按安排時序)與期中書面報告呈現;期末報告為個人專題探討且需有個人觀點與評論。此外,須對課堂上同儕口頭報告加以摘紀重點與省思。
八、成績考核
課堂參與討論30% : 此包括出席、個人課堂學習單(內容重點、心得與省思)、以及參與討論情形
書面報告40% : 個人專題探討之期末報告
口頭報告30% : 分組專題探討(列舉各人負責部分)
九、參考書目與學習資源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豐榮(2007)。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念與實務及其對台灣之學校與學院藝術教育意涵之分析,刋於第二屆美感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26)(ISBN-978-986-01-1784-4)。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人文藝術中心。
劉豐榮(1997)。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劉豐榮(2001)。後現代主義對當前藝術批評教學之啟示。國際藝術教育學會(InSEA)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77-185),國立彰化師大美術系。
劉豐榮(2002)。學院藝術教育之派典分析,大趨勢,5,10-13。
劉豐榮(2002)。藝術教育中社會取向觀點之發展與評析。刋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193-204,706-707)。台北市:桂冠。
劉豐榮(2005a)。台灣藝術論述中關於現代與後現代觀點之考慮。台灣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0)。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美術系暨視覺藝術研究所。
劉豐榮(2005b)。當代美感教育目的論題之省思。美感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單行本(1-10)。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人文藝術中心。
劉豐榮(2005c)。人文主義與反人文主義美學:現代到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基礎之變遷。藝術研究期刊,1,83-104。
劉豐榮(2008)。當前美感教育方向之新思維:精神性取向全人美感教育理念初探。教師天地,153,10-15。
劉豐榮(2010)精神性取向全人藝術創作教學之理由與內容層面:後現代以後之學院藝術教育。視覺藝術論壇,5,3-20。
劉豐榮(2002)。學院藝術教育之派典分析。大趨勢,5,10-13。
Anderson, T., & Milbrandt, M. K. (2002). Art for life: Authentic instruction in art. New York: McGraw-Hill.
Ballengee-Morris, C., & Stuhr, P. L. (2001). Multicultural art and visu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Art Education, 54(4), 6-13.
Becker, C. (1996). Breaking with the past: Rethinking the mission of art schools in the next century. FATE in Review, 23, 5-14.
Brown, N. (2003). Commentary: Are we entering a post-critical age in visual arts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4(3), 285-289.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New York: Routledge.
Davis, C. (2002).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Advisory NAEA.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Duncum, P. (2001). Visual culture: Developments, defini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2), 101-112.
Duncum, P. (2003). Visual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Art Education, 56(2), 25-32.
Fendrich, L. (2005).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es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Freedman, K. (2003).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a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Freedman, K., & Stuhr, P. (2004). Curriculum cha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Visual culture in art education. In Elliot W. Eisner and Michael D. Day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pp. 815-828).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Giroux, H, & Searls Giroux, S. (2000). Impure acts: The practical politics of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Hall, S. (1996). New ethnicities. In D. Morley & Kuan-Hsing Chen, (Eds.)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441-449.
McLaughlin, T. (1996). Street smarts and critical theory. Madis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itchell, W.J.T. (1994). Picture the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ore, H. (1994). A passion for difference.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auly, N. (2003). Interpreting visual culture as cultural narratives in teac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4 (3), 264- 284.
Parsons, M. (2004). Art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Elliot W. Eisner and Michael D. Day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pp. 775-794).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Tavin, K. M. ( 2003). Wrestling with angels, Searching for ghost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visual cultur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4 (3), 197- 213.
Tavin, K., Kushins, J., & Elniski, J. (2007). Shaking the foundations of postsecondary art(ist) education in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60(5), 13-19.
1.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
2.請重視性別平等教育之重要性,在各項學生集會場合、輔導及教學過程中,隨時向學生宣導正確的性別平 等觀念,並關心班上學生感情及生活事項,隨時予以適當的輔導,建立學生正確的性別平等意識。